逐漸康復的我,回去復診時,醫師慢慢解釋我的狀況讓我了解,他說,當時,他非常害怕我會發生這一種叫做DIC的情況~簡單的講,就是全身其它血管都已經在出血了,這時候就會變得非常的麻煩。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多種原因致彌漫性微血管內血栓形成,繼之因凝血因數及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及纖維蛋白溶解亢進而發生的出血綜合征。本征亦稱消耗性凝血病(consumption coagulopathy)或去纖維蛋白綜合征(defibrination syndrome)。

臨床表現
一、出血 
因凝血因數及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及FDP的抗凝血作用,可引起組織、器官的廣泛出血,輕者可僅有少數皮膚出血點,重症者可見廣泛的皮膚、粘膜瘀斑或血腫,典型的為皮膚大片瘀斑,內臟出血(血尿、嘔血、便血、咯血、關節腔出血、顱內出血),創傷部位滲血不止。
二、血栓有關表現 
DIC的基本病理特徵為微循環血管內有廣泛纖維蛋白和/或血小板血栓形成。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常見者:
(一)皮膚血栓栓塞 最多見,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膚發紺,皮膚斑塊狀出血性壞死,幹性壞死等。
(二)腎血栓形成 少尿、無尿、氮質血症等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最常見。
(三)肺血栓形成 呼吸困難、紫紺、咯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四)胃腸道血栓形成 胃腸道出血、噁心、嘔吐與腹痛。
(五)腦血栓形成 煩燥、嗜睡、意識障礙、昏迷、驚厥、顱神經麻痹及肢體癱瘓。
三、休克 
肢端發冷、青紫、少尿和血壓下降。以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DIC較為多見。DIC引起休克的原因:①微循環血栓形成,回心血量降低;②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因數Ⅷ及纖溶酶均可使血中激肽釋放酶原轉變為激肽釋放酶,繼而使激肽原轉變為緩激肽,引起小血管張力減低,血漿滲出,使血循環量減少;③出血減少了血容量。一旦休克發生後又可加重DIC,形成惡性循環。
四、溶血 
因微血管病變,紅細胞通過時遭受機械性損傷,變形破裂而發生溶血。臨床上可有黃疽、貧血、血紅蛋白。
五、原發病症狀
一、急性型 
1~2天發病,病情兇險,進展迅速,出血重,易發生休克。
二、亞急性型 
病程數天至數周,症狀較重,一般無休克。
三、慢性型 
病程可達數月,出血輕,僅有瘀點或瘀斑,高凝血期較明顯。

祝福大家都不要碰到像我這樣的情況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y2008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